從養老到“享老”,大連市沙河口區南沙河口街道扎實推進“黨建+五邊形”為老服務新模式
中國報道訊(耿玲報道)大連市沙河口區南沙河口街道素有尊老、敬老、愛老、為老的優良傳統和豐厚底蘊。2009年10月,街道率先在全市創辦了“南沙老年之家”,奠定了社區為老服務的堅實基礎。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,南沙河口街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、以民生為根本、以社區為依托、以服務為支撐,探索打造出“床邊有照護”“桌邊有食惠”“身邊有幫扶”“周邊有布點”“手邊有響應”的“黨建 五邊形”為老服務新模式,全面叫響“南風暖老”工作品牌,讓轄區老年人老有所養、生活幸福、健康長壽。
一、探索“黨建 機構”為老,實現“床邊”有照護街道深化與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合作,以專業專注推動為老服務精準、細致、貼心。結合轄區實際,采取整合、聯合、融合的有效形式,建設2所“居家及養老服務示范中心”,在推進機構養老標準化服務的同時,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護理、康復治療、文體娛樂、器械租賃、心理咨詢等專業配套服務。社區群眾可通過手機APP實現線上菜單式“私人定制”。為強化黨建引領,街道指導社區黨委、網格黨支部,加強和養老機構的溝通協作,采取“機構入駐、社區監管、為老服務、共建共享”管理方式,選派政治指導員到機構進行工作指導,引導“兩代表一委員”加強對機構的有效監督,保障居家特別是機構中的老年人康食、安住、健行、樂心。截至目前,已為22000名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檔案,與130名老人簽訂了居家養老建床服務合約,年內接收呼叫服務2275次,上門提供生活照料、助潔助洗、醫護理療等綜合服務累計582次。
二、探索“黨建 項目”為老,實現“桌邊”有食惠“兒女不在我們身邊,年紀大了做飯很麻煩,吃的少、做的多、還舍不得扔,常常是做了一鍋飯,接連吃幾天,那滋味就甭提了。現在好了,家門口就有社區食堂,菜品豐富、營養美味、價格公道,我們老年人可得了大實惠。”68歲的張大娘一提起社區食堂,滿足感就溢于言表。
為縮小為老服務領域供需缺口,街道充分釋放“黨建 ”小切口服務大民生優勢,著力探索黨建引領,凝聚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為老服務,依托南沙、臺擴、桃山三個條件成熟的社區,引入連鎖企業,建設了3所“社區食堂”,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、網格健全、覆蓋面廣的社區為老助餐服務體系,賦能嵌入式為老、適老服務。社區食堂通過創新運營和菜單式、自助式暖心服務,結合老年人飲食習慣和健康需求,實行菜品定量制、多樣化,對食材的數量、種類進行合理規范,避免高鈉、高膽固醇食物,確保膳食搭配、營養均衡。針對出行不便的老年人,街道將適老化微更新項目融入社區食堂環境升級改造,推動“三餐管家”送餐上門。
三、探索“黨建 治理”為老,實現“身邊”有幫扶全街各基層黨組織多措并舉,組織開展送溫暖、送健康、送歡樂、送安全、送歡樂、送安心的“五送”為老服務。后山社區黨委突出老有所為,通過組建“鐵腳板巡邏隊”“巧嘴巴嘮嗑隊”,對獨居、空巢老人等重點群體加強登門探訪,強化精神慰藉。臺擴社區黨委突出老有所樂,通過組建社區藝術團為老年人送歡樂。南沙社區黨委突出居民自治,組建“老黨員調解隊”,深入樓院化解鄰里矛盾。類似的老年人關愛“老年人”的志愿者隊伍已建立49支,其中絕大多數老年志愿者也兼職社區網格員、信息員、安全員,在居民樓院、小區路徑、社區廣場,時時處處動態掌握老年人的生活訊息,提供及時、有效的幫助和信息傳達,成為社區老年群體身邊的親情“守望人”、南沙“好鄰居”。
四、探索“黨建 活動”為老,實現“周邊”有布點街道將轄區13個黨群服務中心、閑置的辦公用房進行適老化改造升級,完善小區廣場、文化陣地的健身設施,免費向社會開放。組織開展經典文化誦讀、傳統文化塑形、普法宣傳增智、大集服務便民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,極大滿足了老年人的實際需求,增強了社區歸屬感。累計開展“幸福一家·鄰里節”“我是主廚我掌勺”“百家宴里傳家風”等各類活動近百場次,服務老人3000余人次,進一步弘揚了“以鄰為伴、與鄰為善”的南沙睦鄰精神。各社區還注重發揮與轄區企業、商服網點的共駐共建作用,整合商品和服務資源向老年群體傾斜,加強“15分鐘為老服務圈”建設,推動為老服務便民惠民。
五、探索“黨建 智慧”為老,實現“手邊”有響應
街道將無障礙工程融入老舊小區改造一體化推進,加快補齊無障礙設施和服務短板,對小區坡道、樓梯、扶手應改盡改、應建盡建,整體升級“有愛無礙”社區適老化環境。同時為有需求和意愿的老人提供個性化服務方案:智能床墊可以24小時監測老人生命體征及健康情況;煙感報警器能及時提醒老人關閉燃氣源;智能水表可以實時監測獨居老人的用水情況;智慧為老“一鍵通”掌握老人狀況,便于他們及時與社區或子女聯系,把牢老有所依“安全閥”。
隨著“黨建 五邊形”為老服務模式的不斷深化,黨組織越來越成為社區老年人的主心骨,老年人在真切感受“養老”到“享老”變化的同時,以力所能及方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,實現了老有所為。
責任編輯:李傳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