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天了解一家央企: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(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央企)
在中國經濟騰飛的浪潮中,一家央企以“深圳速度”驚艷世界,用“火神山奇跡”彰顯擔當,更以全球第一的工程承包規模奠定行業霸主地位——這便是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(簡稱“中建集團”)。
文從起源、發展、業務、成就與地位五個維度,深度解析這家“雙萬億”巨頭的成長密碼。
一、起源:紅色基因與改革使命的交織
中建集團的“血脈”可追溯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設浪潮。1952年,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成立,整合軍隊轉業人員和六大建筑工程局,承擔起“一五計劃”中156項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任務,包括長春一汽、大慶油田等。1979年,中國建筑工程公司在香港成立,成為海外開拓的先鋒。
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1982年。隨著國家機構改革,原國家建工總局改組為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(中建總公司),成為市場化改革的“排頭兵”。
這一階段,中建集團“不占國家資源、不享經營特權”,在完全競爭的建筑與地產業中殺出血路。值得一提的是,其成員企業中不少源自軍隊轉制,如1983年接收基建工程兵部隊組建的中建七局、八局,至今仍保留著“鐵軍”作風。
二、發展:從“深圳速度”到全球布局的躍遷
中建集團的發展史,堪稱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:
1984年,深圳國貿大廈以“三天一層樓”刷新世界紀錄,“深圳速度”成為改革開放的代名詞,也奠定了中建在超高層建筑領域的絕對優勢。
1992年,旗下中海發展登陸港交所,成為首家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,開啟資本化運作新篇章。
2006年,首次躋身《財富》世界500強(第486位),實現中國建筑企業“零的突破”。
2020年,世界500強排名躍升至第18位,2023年更沖至第13位,連續9年蟬聯ENR全球最大承包商榜首。
2024年,旗下上市公司中國建筑國際營收超1151億港元,毛利率提升至15.5%,新簽合約額突破2112億港元,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。
這一路,中建集團以“投資 建造 運營”全產業鏈模式,深度參與雄安新區、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,并在一帶一路沿線承建埃及新首都、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等標志性工程,將“中國建造”名片推向全球。
三、主營業務:全產業鏈覆蓋的“基建航母”
中建集團已形成四大核心業務板塊:
1. 工程建設:覆蓋房建(90%以上國內300米以上摩天大樓)、基建(3/4重點機場、1/3城市管廊)、核電(如大亞灣核電站)等領域,2023年營收達2.3萬億元。
2. 地產開發:通過中海地產等子公司,打造高端住宅與商業綜合體,2024年旗下中國建筑國際在內地新簽合約額超1000億港元。
3. 投資運營:創新采用PPP、BOT模式,主導城市綜合開發,如雄安新區750萬平方米建設項目。
4. 新興領域:發力綠色建造(裝配式建筑技術研發投入占比16.67%)、智慧城市、3D打印建筑等前沿賽道。
四、成就:硬實力與軟擔當的雙重標桿
經濟貢獻:2023年營收2.3萬億元,歸母凈利潤543億元,相當于每天入賬63億元,每25個中國人就有1人住在其建造的房屋中。
工程標桿:承建北京奧運“鳥巢”、上海環球金融中心、武漢火神山/雷神山醫院(10天建成),創造多項世界紀錄。
社會責任:脫貧攻堅中投入21.3億元幫扶19.6萬貧困人口;疫情期間建設400余所應急醫院,成為“生命方舟”的鑄造者。
科技突破:擁有“三特級”資質(建筑、市政、公路),研發投入連續多年超百億,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5項。
五、行業地位:無可爭議的全球領導者
中建集團已形成“三個第一”的霸主格局:
規模第一:2023年新簽合同額與營業收入“雙破萬億”,是全球唯一達到此規模的建筑企業。
品牌第一:ENR全球承包商250強榜首、中國500強第4位,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。
能力第一:具備“投資設計建造運營”全鏈條服務能力,在超高層建筑、復雜鋼結構等領域技術領先世界。
中建集團的40年,是“聽黨指揮”的紅色基因與“敢闖敢試”的市場化精神交融的歷程。從計劃經濟時代的“國家隊”,到市場經濟中的“弄潮兒”,再到全球化競爭的“領航者”,其成功密碼在于:以國家戰略為方向,以技術創新為引擎,以全產業鏈為護城河。
未來,隨著“一帶一路”深化與“雙碳”目標推進,這艘“基建航母”或將書寫更輝煌的篇章。